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并不是企业某个方面的提升就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而我国企业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认为全方位地提高竞争力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但关键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同行业中核心技术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全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同样对企业来说,创建创新型企业,具有掌握同行业中核心技术,是全方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于创办和经营企业的人来说,获得法律形式上的企业比较容易,根据《公司法》在工商管理部门成功注册了一个企业的时候,那么法律形式上的企业就诞生了。但是这个企业能不能生存下去,就不仅仅取决于法律上是否允许它存在,而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因为任何一个企业若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同行业中核心技术能力。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能否真正生存的关键性条件是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因此要不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只有那些忠诚于主业、并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家的执着追求和立足市场的长期战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才可能持续。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俗话说得好:一流的企业编标准,二流的企业抄标准,三流的企业学标准。自主创新技术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把利器。技术先进、产出的附加值就高。
因此,创新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的表现,需要内生的欲望和激情。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这充分表明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心。但这些只是外因,如果不能调动起企业和企业家内在动力,政府的号召、干部考核的压力最多只能使企业“奉命创新”。这种为完成“交办任务”而进行的创新,很难想象有好的效果。消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体制政策性原因更具有本质意义。
另外,追求增长速度的社会氛围,形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生产的一方,他们不仅接受不了自主研发的长周期、不能容忍创新的一次次失败,而且即便技术引进,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很多企业的技术能力并没有与企业规模同步增长。
技术追赶不仅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更难克服的是来自内部创新文化的缺失。如有的企业在引进中失去了自信,在模仿中丧失了自我。创新必须有全社会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必须耐得住寂寞、做默默无闻的积累和实践,创新必须成为国家意志和民族的使命。实现技术创新,必须战胜自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创造的技术平台可以被我们共享,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技术传播效应,为我们技术追赶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握得好甚至有可能实现技术超越。但是,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内功”,任何优越的外部条件都替代不了自身“卧薪尝胆”式的修炼。如果对这些有利条件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或把握不当,以投机心理寻求“捷径”,就有可能由“技术自卑”发展成“技术依赖”,有利条件的本身就可能变成“陷阱”。在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超越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技术视野拓宽了。一些企业看到了自己与国际先进企业巨大的技术落差,找到了差距,激发了技术学习和技术追赶的激情,把“舶来的种籽,植入自己创新的基因”,实现了技术跨越。例如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在进入港机初始阶段,通过引进技术与图纸,学习消化,逐步站稳脚跟。随后自己不断创新和研发,开发出二箱、三箱桥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后占领市场70%份额。并能居安思危,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进军世界钢结构和海工结构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大型企业尽管在原始性技术创新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在复杂的“技术集成”中的重要地位却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一个复杂的商品涉及研发、工艺、材料、配套、测试、装备等技术难题,以及投资、供应链、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把复杂的技术汇集在一起,将先进技术成果集成并转化为面向千家万户、有品牌支持的市场主流终端产品。例如,改变世界的移动电话、引起社会关注的混合动力汽车等都不是直接产生于基础科学和“发明”出来的,而是将已有技术集成后再创新,并通过产业化而形成的。因此,大型公司必须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能力,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敏锐地是捕捉全球相关技术信息、善于发现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具有从全球获取技术资源的本领,并具有将新技术集成于特定产品的能力。
企业要具有创新能力和掌握同行业中核心技术能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立高素质职业化创新科技人才队伍的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科研人员的报酬和科研成果与市场效益挂钩。奖励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要转变社会上那种认为科技人员就应该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去的传统观念外,恐怕更为实际的手段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还是振华港机公司,对研发人员和技术骨干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薪酬,不仅吸引了优秀科技人员,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另外,企业对现有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培训、管理方面的培训。企业能做到提高自己技术人员的水平,这个企业就很有希望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接受再培训、再教育的机会,可能工作了很多年下来保持的就是毕业时的水平。当然企业做这些事情要花钱,但花这个钱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因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了,这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问题。
王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