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
06
洋山港二期工程于2004年12月全面开工,我实验室继一期工程之后,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包括接岸结构原体观测以及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支持等。
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码头采用高桩板梁结构,基础桩均为钢管桩桩长60~70m,接岸结构后方抛填块石,吹填土,总抛填高度最高达30m。由于该码头基桩持力层为软土层,大量的抛石回填以及使用期间堆货荷载的作用,必将导致桩基产生较大的负摩擦力和弯矩,从而使基桩与上部钢筋混凝土承台产生较大的内力和位移。由于国内外在负摩擦方面还没有成熟和适用的计算方法,对于此类大型工程进行桩的原体观测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了解抛填阶段和地基前期固结阶段桩身内力变化情况和上部承台的内力大小,采取预前措施,延长码头结构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根据原体观测试验成果,可以指导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对优化码头结构、确保码头使用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原体观测试验中,我们与三航设计院、同济大学密切合作,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在原洋山港一期工程使用的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PBC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业主的要求,我们与上海建材集团合作开发了抗氯盐硅酸盐水泥,并经业主评审后用于二期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自开工之初,我们就为工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服务,包括:协助监理管理部制定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对整个工程进行质量跟踪等。此外,我们还与上海建材集团共同建立了定期回访制度,每月两次走访有关项目部,及时了解工程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至今高性能混凝土浇筑量已达4万方,工程检测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质量稳定,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二期工程结束后,我们主动到各项目部和预制厂对所有的工程检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期工程的改进方案,完成洋山港三期工程冲孔灌注桩施工平台的结构数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