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
17
认真落实中交集团工作部署,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树立依靠科技驱动企业发展理念,港湾院于11月同步开展“科技月”活动,并在公众微信号推出“科技月”专栏,集中展示公司一批标志性建设工程和创新成果。本期为第二期----数字化智慧工程。
青岛轨道R3线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青岛R3线工程中,港湾院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了轨道交通施工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地铁隧道施工人员及物资设备进出管理、人员区域定位、施工视频监控、现场环境监测、安全预警、质量监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对地铁隧道施工人员及设备进出进行跟踪定位,对施工作业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并对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人员身心健康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达到及时的安全预警和高效的指挥调度的目的,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具有比较深远的经济、社会效益。
太湖隧道物联系统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集人脸识别、人员考勤定位、自动化监测、大型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混凝土温湿度实时监测等子系统模块于一体,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场一线业务深度融合,将传感器植入到建筑、机械、施工人员穿戴设施等各类物体中,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工程管理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现场工人借助各类智能工具、智能机械等有序科学地现场作业,管理者借助智能终端全面实时进行运营监管,让施工现场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不仅提高了现场作业和管理效率,也解决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问题。 在横江大道一期项目中,港湾院借助以往智慧工地建设行业丰富经验,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天眼、人脸识别、人工智能、自动化监测、手机定位等信息化技术,结合施工过程中的BMI管理、GIS管理,开发了BIM+GIS+AI智慧建设管理平台。该系统能够实现BIM技术的3D可视化管理,能够提供GIS空间管理,能够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数据穿透管理,能够进行项目施工方案模拟,并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人员、环境和设备等进行集中实时在线浏览和精细化监督,为项目能够及早竣工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在大治河西枢纽二线船闸中,港湾院基于自动测量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模块化技术,开发了远程无线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接入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支持多种通讯方式,具有自诊断、多级备份、抗干扰等保护措施,能适应水工恶劣环境,具有在线监控、离线分析、远程控制及预警等功能,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时、准确的获得大治河西枢纽二线船闸健康数据,为下一阶段的船闸运行状况提供精准的监测资料,保障船闸健康运行。 在太仓港区四期码头工程中,港湾院首次针对新建高桩码头开发全寿命周期自动化监测系统,长期、全面的对码头运营期桩基、梁、地基土等开展受力或变形监测,可实时评估码头结构健康状态,为码头后期维护、升级、加固改造与管理运营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为研究高桩码头长期力学性能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在该项目中,我院建立了高桩码头靠泊力实时监测系统,开发船舶撞击力监测专用传感器,长期监测不同船型船舶撞击力数据,并基于大量监测数据开展船舶撞击力理论研究,大大完善船舶撞击力相关行业标准。 港湾院在深入研究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监测的特点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集风机结构安全监测、阴极防腐监测、振动分析于一体,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全面、准确、实时地获取风机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对风电基础结构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港湾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等各类项目管理要素的全面采集,开发了基于BIM+GIS+LOT的“智慧工地”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互联协同、安全监控、智能化施工等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实现工程可视化智能管理。并在深入研究“智慧工地”的基础上,根据开发了海上风电的安全监测、结构物安全监测、智慧园区、智慧天眼、北斗定位等子系统,从项目施工期到运维期,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将“智慧工地”升级为“智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