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
25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一条著名的哲学理论叫“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也是如今提升公司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一项重点。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从“知道”到“做到”,恰恰是强化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从个人来说,我们往往学了很多知识、理念、方法、道理,可是却没有在自己身上看到成长;从企业治理来说,我们往往发现了很多问题的症结,可是却没有在实践中看到改进;从作风建设来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次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可是却没有在整改落实中看到实效。
“知道”和“做到”之间,总是有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 有没有具体的办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强化执行力?
从“知道”到“做到”,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既然“知是行之始”,想要最终实现行为上的改变,总是要先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能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虽然这是第一步,相对来说,也是最简单的一步,但在实际中往往被忽略或者敷衍了事。比如,在接到执行新制度或者落实专题活动的工作时,常常是把文件打开、保存、转发、通知就结束了,看似接收了、也学习了,最终只是知识的采集者、囤积者和中转者,并没有留出时间学习、理解、巩固和整合,没有学进、学透,那么自身的成长和工作的有效执行也是不会发生的。
从“知道”到“做到”,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是态度层次的转变。阻碍我们“知行合一”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态度层面了。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带着固有的思维或者先入为主的思维去判断自己所接收的信息,导致在工作的处理时保佑犹豫不决、甚至是焦虑消极的态度,这些态度问题必然削弱了我们去改变和落实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始终抱着乐观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识、新理念,尝试新方法、新举措,不要过早否定任何信息、知识、观念、方法的价值,让自己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强化执行的机会。唯有在工作中始终秉承积极正面的态度,那么公司的各项发展战略、管理制度才能得以落地,才能充分激发公司改革发展的潜力和强大动能。
从“知道”到“做到”,第三个层次的转变是行为层面的转变。“行为知之成”,但我们往往低估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经历有序的规划、辛苦的摸索、反复的实践,才能落实地、出实效。因此,在行为层面出现“知行不合一”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实践和跟进,要想获得预期的结果,就一定要制定计划并且及时跟进。这也是目前在公司改革行动中,为了强化执行力、提升管理能力,建立“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跟进反馈、考核评价”等各项长效机制的原因。
让我们不断把各项工作从“知道”变成“做到”,锚定目标任务,强化执行能力,在公司上下形成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三型”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