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2015-01

12

开启三航“e”时代

港湾院信息技术研发使三航制造实现信息化
数据来源:港湾院
发布时间:2015-01-12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冲击的增大,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互联网思维”信息的快速传递,让建筑施工智能化,让复杂的管理变得简单。从2008年开始,港湾院工艺与信息化技术研发团队紧密围绕公司提出的信息化建设向“核心业务”及“项目前沿”延伸的理念,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企业眼光更长远,管理更精准,手脚更灵活。 
        无线监控可随时随地采集数据 
        连云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施工现场,一个长30米、宽20米、高25米,重达3200吨的“庞然大物”正缓缓向岸边的“联合舰队”移动。如此“庞然大物”便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所采用的新型桶式基础结构,该结构作为一种新的水工结构形式,从预制、浮运、下沉安装,都需要实施试验段典型施工,便于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通过对信息收集汇总加以分析,对新型水工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估,进而不断完善应用于规模生产。 
        为了能随时随地收集新型桶式基础结构的相关数据,港湾院工艺与信息化技术研发团队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制定了远程自动化无线施工监测方案。检测系统由传感器单元、无线测控单元、供电单元、数据服务处理单元和监测成果发布单元等组成,设立了一套远程自动化无线施工监测系统。在大圆桶混凝土浇筑前,作业人员在桶式基础的各关键受力点都埋设了传感器,一个大圆桶要绑扎260多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大圆桶拖行、浮运及下沉过程中传递出大量信息数据,如浮运时大圆桶的各受力点、拖力、海浪冲击力等,下沉时的水压、气压、泥土挤压力等,这些数据传送到设在现场的服务器,服务器收集处理数据后,可以统一发送至局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以便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大圆桶浮运、下沉的实时状况。 
        结合新型桶式基础防波堤结构试验段工程,项目部根据收集的现场大圆桶浮运、下沉、结构变位、结构应力、结构与软土相互作用等资料,及时、准确地把握了该新型结构的真实状况。收集到的数据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制定该结构相关验评标准以及今后的推广应用等。 
        有了这套远程自动化无线施工检测系统,项目部再也不怕恶劣的气候环境影响监测数据的收集了。该系统兼容性强,采样时间间隔最小40秒,最长可达1个月,既有数据远程传输功能,也具有本地数据存储功能,能至少存储90天的监测数据,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确保系统能将监测到的数据实时可靠地传输至中心服务器,系统还配备了多种信号传输方式,既可满足有3G/GPRS等公共网络信号覆盖的施工现场,也可采用桥接方式解决一些工地无网络信号覆盖条件下的信号传输。由于施工现场在前期一般不具备交流供电的条件,该系统还可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与蓄电池相结合的供电方式,根据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光照强度,选择光伏组件的型号、参数以及蓄电池的容量,确保系统24小时供电。 
        为了能更好地汇总分析监测数据,研发团队建立了专门的软件平台,以即时图表和曲线的方式提供分析判断,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实现异地远程无线监控,使身处千里之外的管理人员只要动动鼠标,便能进行远程控制、数据采集、故障监测和报警等操作,更好地服务于工程。 
        该远程自动化无线施工检测系统除了在连云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外,还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施工监测、东海风电场风机基础结构防腐监测等重点工程项目中,系统稳定可靠。  
        四位一体让安全管理无死角 
        参与中国交建青岛轨交R3线项目的所有人员都有一顶特殊的安全帽。乍一看,这顶安全帽与其他安全帽并无多大差别,但只要细看,便不难发现,安全帽的一角嵌着一枚小小的芯片。 
  这小小的芯片在项目安全监控管理中可起着大作用,只要项目部人员在施工现场戴上这顶安全帽,他的位置便随时能被定位。现在就连工程设备、车辆上都有编了号的芯片。这片小小的芯片运用于项目部施工作业人员及设备区域定位系统和隧道施工人员及设备进出智能管理系统中。系统集人员、设备进出管理和安全管理于一体,能及时、准确地通过定位芯片将隧道内各个区域人员、设备、车辆情况动态反映到LED大屏幕上,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隧道内人员的总数及分布情况,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隧道内施工危险度高,有了这个系统,即便发生紧急事故,项目部也能通过定位芯片,及时找出事故区域人员位置,及时发出预警通知直至进行准确营救。 
        青岛轨交R3线项目被评为中国交建信息化样板工程,达到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成果来提升地铁隧道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目标。项目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除了施工作业人员及设备区域定位系统、隧道施工人员及设备进出智能管理系统,还有地铁隧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隧道内施工作业面环境智能监测系统。该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开发建立,集地铁隧道施工人员设备进出管理、人员区域定位、施工监测数据管理、现场环境监测、LED同步系统、现场视频监控功能于一体,让项目现场安全管理无死角。 
        项目部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全方位了解到项目环境、人员及天气信息,便于隧道安全管理,现场施工人员也可通过现场LED大屏上显示的数据,直观地了解到项目安全管理情况。青岛轨交R3线项目一共有15个井口,每个井口都设置有一台LED电子显示大屏,港湾院工艺与信息化技术研发团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与现场工点LED设备的信息交互管理,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便可直接通过电脑或手机对LED屏显示内容进行调整,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15.jpg

16.jpg

17.jpg

联系我们

  •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29号
  • 电话:021-64399960
  • 传真:021-64399561
  • 网址:http://www.shedri.com/
  • 邮编:200032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GWY

版权所有: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

沪ICP备05007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