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2014-08

21

弘扬劳模精神 服务创新发展

——“王成启工程材料劳模创新工作室”小记
数据来源:港湾院
发布时间:2014-08-21

        说到“王成启工程材料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王成启,他身边同事肯定会告诉你:他可是个大忙人!为什么?作为缅甸第一家PHC管桩厂混凝土技术负责人,王成启在近几个月内已经跑了三四次,每一次都是十万火急的“紧急状况”。 
      “现在总算是告一段落了。”说到这里,王成启露出抱歉的微笑,儒雅而温和。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经常在外奔波的人,一个身上满载荣誉的人——201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交通建设品牌员工、三航局“材料首席工程师”并担任国家和上海市行业专家……而他所带领的团队,同样是荣誉满满: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励二十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四项以及中交集团公司等各类奖项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六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

2014818144936144.jpg 
斗室记:一条寂寞的实验路  

        王成启工程材料劳模工作室位于三航局港湾院新进落成的“深水港工程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康桥试验基地内,大楼的一层是开展材料性能研究各式各样的实验室,二层则是实验成果交流讨论办公室。王成启介绍说,搞科研时,工作室成员们基本上都泡在这幢楼内,不是在楼下做实验,就是在楼上开会…… 
        放置着许多实验工具的实验室看上去有些逼仄,很难想象一个需要几天几夜的实验是怎么让人留在其间的,需要经历多少的寂寞时光,又要承担多少的失败尝试,才能换来一次成功的实验结果。而王成启说,开展“PHC管桩免压蒸工艺技术研究”课题时,他们在这几间小小斗室内奋战了近一年。 
        这是一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以及2011年中国水运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 
        他们针对PHC管桩当前的生产技术现状,通过养护技术和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在保证PHC管桩物理力学性能和生产时间的前提下,去掉了传统生产技术中的高压高温蒸汽养护(高压蒸养)环节,节约了大量能耗,同时在材料配比中充分利用工业废渣每降低生产成本,既节约了能源,又增加了效益,同时开发出的新型PHC管桩在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也取得了全面提升。 
        如今,这一项科研成果已投入PHC管桩生产并应用于工程中,据王成启说,其已产生几十亿元的产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徜洋记:一段漂荡的居船日 

        在海洋环境下,海水中的氯盐是建筑钢筋的“天敌”,其对混凝土的侵蚀是异常严重的,而长年浸泡在海水中的桥墩便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2003-2004年间,王成启工作室奔赴东海大桥施工现场。那里,桥梁蜿蜒在大海中的桥墩施工由于混凝土水化热产生膨胀,使得混凝土承台套箱出现了裂缝。工作室开展了承台混凝土裂缝技术服务,要为桥墩进行“外科手术”。当时,为了分析裂缝的产生原因,工作室成员都驻扎在船上,一住便是两三周,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 
        船上条件艰苦,物资的匮乏自不言说,每每夜晚风大浪急,多是南方人的工作室成员在左摇右晃的船上均是睡不安稳,严重者还会晕船呕吐;到了白天,则要时刻注意船只不能被洋流推送得离开桥墩范围……他们戏称这船为“集装箱”,而自己则是装在里面的一个个“货物”。 
当然,这样的困难并没有使得成员们退却,他们将科研成果“抗氯盐硅酸盐水泥”成功应用于东海大桥,解决了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和混凝土耐久性问题。 
        “这个项目完成后,我们下船后还真是不适应了,上岸后腿都是飘的,站都站不稳。”王成启提起这个,不由自主地笑了,“那是我第一次在船上住这么久,很有趣的体验啊。”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有趣”,盖过了他们背后多少的辛劳! 

王成启在施工现场
冰城记:一程艰辛的往返跑 

        王成启劳模工作室以前研究的高性能混凝土,主要是针对海洋环境,应用于港口码头和跨海大桥等水运工程。2007年,他们来到又干又冷的吉林长春,这里,哈大高速铁路线正在建设中。由于铁路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水运工程所处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这一次,他们面临了新的挑战——必须结合哈大客专的施工任务开展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技术的研究工作。 
        几十公里的铁路施工战线很长,工作室成员们搞技术服务,常常跟着线路一跑就是一整天,长长的铁路线仿佛看不到尽头,“在车上待一天的滋味可不好受啊,从早上到晚上,有时候,这边的问题刚刚解决,下一个工区又在紧急‘召唤’了……”这简直就是一支“解决问题小分队”呀。 
        在庞大的施工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因为某种原材料搞错,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质量事故的现象,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工作室成员们就需要从原来的抽样式检查变为通检。加上铁路战线长的缘故,一个工区一个工区来回跑是家常便饭,一天下来都是头晕眼花。 
        通过在哈大铁路工地连续几个月的奋战, 工作室完成了任务。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导了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和CA砂浆的施工,对今后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和CA砂浆的配制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荒漠记:一场风沙的对抗赛 

        茫茫戈壁滩,一直是人们心中炎热干燥的符号。2011年,王成启带领着他的团队来到那一片大漠中,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与环境中,开展兰新线“强风戈壁环境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多重腐蚀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虽然干工程的总是大江南北地四处跑,但是惯常生活在南方的工作室成员们,一下子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生活、工作,依然还是有着诸多的不适应。 
        “那里昼夜温差极大,早上或许还在穿棉袄呢,中午就恨不能打赤膊了,到了晚上,得又要裹成粽子。”而因为这样糟糕的天气情况,导致对混凝土的控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使得工作难度增加。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和干燥环境下养护,他们不得不采取与其他工程不同的特殊技术措施,日夜不停地监测,做大量的实验。 
        而到了起大风的时候,漫天沙子吹进房间,人一张口就灌了满口的沙,不要说出门,连眼睛都睁不开,更谈不上出外吃饭。工作室的成员一碰到大风天,常常就简单吃点干粮应付一下。回忆起这些,王成启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经过了他的口,那些困难仿佛都不是那么“困难”了。 
        在戈壁滩这么一待就是四五十天,一直到解决了恶劣环境混凝土施工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导了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有效解决了强风戈壁条件及多重腐蚀下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和耐久性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获得了业主等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王成启在实验室实验研究
孤岛记:一次孤独的持久战 

        目前,王成启劳模工作室正奋战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项目中,这项工程耐久性要求高,施工控制难度大。为了解决暗埋段隧道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难题,“这种大型结构的裂缝控制难度极大,是我们目前开展过的技术服务中最庞大的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了,预计要到2016年完成。” 
        港珠澳大桥需要实现大桥与隧道的连接,因此它工程的施工现场是一个人工填筑的人工岛,方圆不到500米,有点“挤”,也有点“空”。 
        “挤”是空间上的,“空”则是心灵上的。由于小岛靠近香港机场,住在上面的人日日夜夜都要忍受巨大的噪音,加上五六个人住一间屋子,拥挤的感觉在所难免;而在这样一个人工岛上,工作之余只剩下了单调的生活,对人而言亦是种难熬。现代人离开了网络总觉寸步难行,而王成启说,那里的信号覆盖不太好……看来,这是一场考验,是对工作室技术上的考验,也是对成员们忍耐力的考验。 
        不过我们相信,途经过大海与沙漠、在方寸斗室与广阔天地间行走自如的王成启材料工程劳模创新工作室,一定能够赢得这场考验,取得最终的胜利! 

联系我们

  •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29号
  • 电话:021-64399960
  • 传真:021-64399561
  • 网址:http://www.shedri.com/
  • 邮编:200032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GWY

版权所有: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

沪ICP备05007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