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
21
脱下博士帽,带上安全帽,从2003年至今才8年多,王成启已在现代土木工程主要材料之一——混凝土研发、应用和技术服务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他从事负责的7项混凝土有关科研课题均结出成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省部级特等奖在内的15项科技进步奖,获得三项国际发明专利,另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已通过初审。他本人已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协会专家库成员、中国水运工程技术标准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交股份“优秀技术专家”、材料学科带头人。
尽管顶着“专家”、“学科带头人”的种种光环,他与人印象就像清水混凝土那样朴质本色。访谈之初,他甚至有些羞涩、口讷。但随着话题进入他的混凝土领地,谈话流畅了,充满了感情如数家珍。
王成启说他是幸运的。因为2003年他刚出校门,就投身到方兴未艾的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特大型水工工程中,他的知识和理想有了着陆的载体。他负责的“抗氯盐硅酸盐水泥”、“早起推定混凝土抗氯化物侵蚀能力研究”这些核心技术的成功开发以及之后的推而广之、广泛应用填补了我国海洋用特种水泥的空白,推动了混凝土科技产品化,并在节能减排的前提下为跨海大桥、深水港打造“百年筋骨”。
这些年来,随着高铁建设,海上风电项目大规模上马,混凝土应用技术研发进入了这些陌生的领域,带来一个个全新的课题,催生了混凝土科研家族新的成员诞生。
王成启是痴迷的。他认为,从最早问世的波特兰水泥算起至今不到百年,作为一门年轻的材料学科尚有许多空白留待人们去填补,特别在海洋、沙漠、雨林等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混凝土因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经济性、生态性的不同要求,如何设计配比是一项精细繁琐的解码过程。
痴迷的王成启用了一个乔布斯常说的英文单词“simple”——极简主义。他认同产品所贯彻的最终理念——简洁的力量。这一理念始终贯彻他的科研行为中。“抗氯盐硅酸盐”的成功研制变海工高难度现场施工为工厂化流水线作业;“PHC桩免压蒸工艺技术研究”研制成功摒弃了传统的PHC管桩高压蒸养,让耗资巨大的高压釜成为历史旧物。简化了施工环节,提高了产品质量,既节能、又低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早期推定混凝土抗氯化物能力的研究”这一成果丰富了混凝土耐久性的检测手段,大幅度缩短了检测周期。
王成启是践行者,他说实验室工作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他的大实验室在现场。确实,这8年中,王成启的实验条件足够丰富:缅甸、柬埔寨的韧带雨林;东海大桥、洋山港的海洋潮涌;兰新、哈大高铁的戈壁雪原……。在哈密工地现场,他40多天鼻血不止;在哈大铁路工地,沥青管爆管,乳化沥青溅了一身,甚至溅入眼睛;东海大桥测试承台套箱应力和温度,他在多功能驳上一住就几个星期,常常因为大风涌浪晃得呕吐不止。
如今王成启以他痴迷践行和在混凝土科研领域取得的傲人成绩打造出行业品牌。人们说,三流企业出产品、二流企业出技术、一流企业出标准。王成启和他的研发团队现已步入“出标准”的行列。他们编制了由建设部颁发的《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测定仪》、《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与四航院合编了交通部《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正在主编交通部《水运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规范》;与四航院合作在编交通部《水运工程耐久性设计标准》。
如今这位讷于言、敏于思、笃于行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正在用金手指将混凝土这一人造石材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