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
16
每个职场新人踏上工作岗位时,或许都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纠缠对撞,怎样将两者有机融合,是许多人面对过的难题,有的人在这份答卷上写下无解,有的人交上去一片空白转身离开,而有的人,通过破茧成蝶的痛苦挣扎与不懈努力,从梦想家,蜕变成了实干家。
01 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2014年,研究生刚毕业的徐天洋怀揣着梦想,来到上海,来到港湾院智慧工程设计研究所。“又是‘智慧’又是‘研究’,我当时特别激动,感觉所里肯定都是‘高精尖’人才,穿得整洁大方,在实验室中分析数据,在会议桌上头脑风暴……”可有句话怎么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脑海中那个高大上的场景还没来得及实现,徐天洋到研究所接的第一个项目,就“哐当”一声,砸碎了他所有的想象。
风尘仆仆赶到青岛地铁R3线信息化项目现场,还来不及喘上一口气,便随着“高精尖”同事们一起穿上防护服,戴好安全帽,灰头土脸下到隧道里上线、接管子,还时不时帮着工人们一起搬设备……他有点懵,更有点恼,自己好歹也是个硕士啊,怎么就变成干体力活的啦,说好的搞科研呢?说好的高大上呢?尤其面对“苛刻”的业主,动不动就质疑,“你们能达到要求吗?”甚至连一线工作人员都可能上来“指责”两句,“这样做不行,不适合现场施工!”徐天洋简直是忧愁了。
作为职场新人,碰到刚刚起步的信息化新业务,两个“新”碰到一起,碰得徐天洋有点疼。“不过我这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倔’。”当初义无返顾离家千里来到魔都追梦,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走下去。
安装设备、调试仪器、技术攻关……慢慢的,徐天洋从原本觉得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中看到了别样的价值。有一次,业主“报修”管理系统计数不准、误动作,徐天洋经过整整三天的现场蹲点,仔细观察工人们是如何使用该系统的,最终发现并整改了问题。而当他惊觉和他穿戴着同款衣帽,一同蹲点的一位同事,竟是研究所的所长时,他彻底转变了态度。“连领导都默默的在前线冲锋陷阵,我有什么理由‘嫌弃’太苦太累呢?”这以后,徐天洋不再徘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
此后,他耐心聆听业主需求,细心翻查各类资料,虚心求教行业专家,赶进度、攻难关,最终出色结束了青岛地铁项目,并依托该项目,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完成《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研究》课题,获得“中交三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年半的时间,几百个日以继夜,虽然在隧道里埋头苦干的日子始终是暗沉沉的,却成为他记忆里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他未来的工作长路。
02 从“学院范”到“实践派”
从象牙塔走出来,扎根到工地一线,徐天洋通过亲身实践,深刻理解了工程项目前沿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此时,再回到案头,进行《中国交建智慧工地建设研究指南(港航板块)》的集团专项课题研究,他有了新的感悟与工作方式。
为项目施工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解决施工过程管理中的难题,一定要在实践中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土里来泥里去”的工地现场教给徐天洋最宝贵的经验。“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搭建系统、开发软件,做出一些‘漂亮’的方案,但其实或许并不契合实际,只有真的到现场去实践了,才能知道方案究竟能否顺利应用,与现场的结合度到底高不高。”因此,大量的现场调研必不可少。
为了编写指南,他最远跑到新疆乌尉高速公路调研路桥隧板块信息化建设情况。“到现场,站在工地上,与一线工人聊一聊,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更为‘直接’的世界,更讲究实用性与高效性,而我们这些科研管理人员,如果不在现场进行设备仪器测试、调整,就永远是纸上谈兵。”风吹日晒,万里奔波,晒黑了徐天洋的皮肤,却也吹亮了他坚毅的双眸。
虽然是编写已经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指南,但对于整个港航板块来说,需要根据不同场地进行不同设计,针对每一施工项目、工种、工序,进行各种技术模块叠加,排列组合,工作量巨大。由于不可能跑遍所有工地调研,只能通过查找论文资料、请教各领域专家,来进行摸索式编撰。“摸着石头过河”后,再要去到现场进行论证,有时候还要反复修改。“这时候又怀念起那些在工地干活的时光了,一切工作都只需要针对该项目,不像编写指南,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心累。”话虽如此,徐天洋依然积极完成了建设指南的编制工作,为集团、三航局在港航板块的智慧工地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03 从“想逃避”到“敢直面”
2019年,徐天洋加入到南京横江大道一期智慧工地项目中。虽然与信息化技术已经“亲密接触”5年,然而作为一项日新月异的前沿技术,一不留神便会被拉开距离。因此,徐天洋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投入项目前,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进组后依然有点儿崩溃。”由于业主受到各种设计方案的影响,对于一些理论可行的操作较为执着,大大增加了项目组现场实操的压力。“那段时间非常焦虑,每天天不亮就醒了,然后特别害怕手机铃声,看到业主的电话就‘发怵’,就怕听到他们打电话来说哪哪信号又不好了。”怕什么来什么,有天一大早,徐天洋就接到业主“兴师问罪”的电话,说整个现场视频对接信号都没有了。徐天洋一听就急了,第一时间直奔工地,各种排查,最后发现,是业主方面自己的服务器出了故障。“虽然饿着肚子忙了一大通,但还是特别庆幸不是我们的问题。”徐天洋坦言。
视频监控浏览页面不能有一个插件!视频浏览的响应速度要控制在一秒以内!……面对业主“穷追猛打”的各种天马行空的要求,徐天洋感到有点疲于应付,“我那时候甚至希望自己生场小病,去住个院,逃避一段时间,压力实在太大了!”然而,看着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团队成员们,徐天洋又有了动力,从当年的项目助理到如今的项目经理,一字之差,责任倍增,“我想起了撸起袖子带头苦干的所长,他高大的背影曾经给了我很多力量,现在,我也要扛起一个团队负责人的使命担当,为他们做好榜样。”
与项目组一同探讨论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加班加点查阅资料求教同行……最终,徐天洋带领着他的团队通过流媒体与传统视频相结合的技术,圆满达到了业主提出的种种要求。此外,他们还将智慧工地平台与BIM技术、GIS技术相融合,成功建立三航局内首个基于BIM+GIS+IOT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成果后来获得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第六届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并在第十五届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大会中获评“2019年度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典型案例”。
青岛地铁、长沙地铁、太湖隧道、横江大道……天南地北的项目,马不停蹄的身影,工作6年,出差时间比办公时间还要长,徐天洋笑说女朋友也要闹分手了,然而此刻,他又踏上了前往河南的高铁,那里,栾卢高速六标智慧工地现场正等待着他。
或许,一场新的蜕变又在悄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