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se

2006-01

11

青年岗位能手系列报道之五——吴锋同志事迹介绍

数据来源:港湾院
发布时间:2006-01-11

  吴锋同志于2004年3月在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取得工学硕士学位,4月到三航局科研所从事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虽然工作时间只有两年,但在本人的不懈努力下,在科技工作的锤炼中,已成长为我三航科研所一名不可多得的青年技术骨干。
  在短短的两年里,吴锋同志先后负责了“大管桩端部集中应力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钢套箱结构数模分析”“洋山深水港中港区施工钢平台数模分析”“沪崇苏长江大桥桥墩钢套箱的结构数模计算”“金塘大桥承台施工过程的结构分析和热应力分析” 和“PHC管桩端板强度的计算分析” “C2型大管桩管节构造研究”等多项复杂的数模分析工作。

一.虚心学习、加强实践,工作成效显著
  吴锋同志系工程力学专业“出身”,擅长力学模型的建立和结构数模分析。他深知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体现出价值,同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论。他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事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力求将结果做到最好。其中“大管桩端部集中应力分析”是吴锋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负责的课题,此课题难度非常大,其数模分析属细观分析、单元网格划分要求非常细密并且具有一定规则,网格数量达到数十万个,这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吴锋同志接到工作任务后,迅速收集、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主动向ANSYS软件公司仔细咨询有关的软件处理方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深入分析了管桩受力的特性和管桩内壁裂缝的产生成因,找到了其相关规律,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数据依据。其研究成果《预应力大管桩的受力特性分析》,获得了中港三航局九届“主人杯”双献成果发布会三等奖。

二.刻苦钻研、创新方法,技术水平上新台阶
  吴锋同志参加工作后仍然继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中“钢套箱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受力分析”是科研所首次承担的大型技术服务项目。此工程特点是远离海岸线,风大、浪高、流急,条件相当恶劣,对钢套箱的要求非常高,因而这项技术服务所涉及的内容复杂且繁琐,同时时间要求很紧迫。对此进行受力分析不仅需要具有很深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软件应用能力,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吴锋同志认真整理了钢套箱在施工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不同的施工工况,针对各种危险工况,仔细分析了钢套箱各个结构构件的受力状态,逐一校核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构件的强度要求,同时根据数模计算结果,对整个钢套箱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非常有效的改进措施,为项目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此项技术服务工作由于非常繁琐,因而非常耗时,但吴锋同志创新工作方法,后来的十几天的工作量两天时间就出色的完成了。与同事及项目部合作整理的文章《杭州湾跨海大桥钢套箱施工过程受力分析》,发表在2005年举办的中国桥梁年会上。

三.努力进取、勇于探索,独立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在两年的工作锻炼中,吴锋同志不断进取,积极参加技术攻关工作,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工程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年初,所里分配吴锋同志独立负责“C2型桩管节构造”的科研项目。C2型桩是三航局大管桩系列产品中的一种重要的桩型,主要应用于南方的港口和码头工程。近年来C2型桩出现了一些裂缝和断桩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吴锋同志接到项目后,多次到各分公司预制厂进行调查研究,并深入打桩现场进行勘查。经过初步调查分析,吴锋同志发现C2型大管桩的生产设备和制作工艺基本上套用了以前大管桩的生产工艺,各种工艺参数没有经过系统的论证,因此有必要对此类裂缝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管节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目前,吴锋同志正在加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

四.遵守法纪、热心本职,不断增强团队意识
  吴锋同志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坚决拥护党的政治方向,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务实求真,热心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他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关心支持团的各项工作。吴锋同志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同时积极将自己经验和其他同志分享,共同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联系我们

  •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29号
  • 电话:021-64399960
  • 传真:021-64399561
  • 网址:http://www.shedri.com/
  • 邮编:200032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GWY

版权所有: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

沪ICP备05007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