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2008-05

15

读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

数据来源:港湾院
发布时间:2008-05-15
  彼得·德鲁克无疑是20世纪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伟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理论影响着现代社会企业家的实践活动。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出现,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这种论断似乎不那么灵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困扰,挣扎着寻找一条理想的持续增长之路,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被企业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寻找突破之路。事实上在企业家的努力下和经济全球化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市场经济行为已经出现周期性波动而非危机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的原因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创新”。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
  我们社会已经将创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管理的创新,变革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奇迹,其成就为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转型和变革,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企业不仅重视组织形式和规模效应,也在重视科技创新带来服务上的附加值创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主要在于创新力不够,企业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帮凶”,尽管企业不是本意要这样做,但是没有创新的企业的行为就是为自己和社会经济自掘坟墓。看一下没有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企业生产一种社会需求产品,这种产品在一个阶段有利可图,从而引发其他企业效仿,产品市场投放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利润减少,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增加产量维持利润绝对值水平,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利润增长接近于0的过程,这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要面临倒闭的过程。企业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企业崩溃。如果成千上万的企业都是这样没有创新能力,出现群体倒闭,对社会而言,就是发生经济危机。那么,有什么手段能使企业不以上述模式运作呢,如何使企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呢,彼得·德鲁克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企业要“创新”。
  “创新”是指系统化创新,彼得·德鲁克具有创建地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它们是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2、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情况不一致;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7、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这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相当模糊,而且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但是它们可以作为我们考察企业创新的指南,可以从这些具体的方面寻找企业的创新来源。
  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发展以来,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蒸汽机推动火车使得人和物的交流更加有效率,蒸汽机在工厂提高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低成本的产品,蒸汽机推动轮船使得这些产品销往全世界各地,“大英帝国”曾被视为日不落国。电的发现和各种电器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全世界生产能源和电器的厂家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骨干企业,像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电器等企业,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的发明在提高人类智力的延伸,造就了像微软这样的信息技术“王国”,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人类有获得一次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支撑。
  彼得·德鲁克在1985年就远见卓识地提出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如果说以往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碰巧运气的话,现代企业创新是有目标地实现自身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要素,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鼓励企业中建设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将来和精神鼓励。这些实践与彼得·德鲁克的思想是相通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保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这些年三航局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就创新发展来说,我局的发展是有典型意义的。我们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水工市场,水工市场的建设规模不足以让三航局有跨越式发展,因此局领导将目光放在建筑市场的高端产品,BT、BOT、EPC等等各种建设承包模式,将企业从一个纯粹的工程承包商转型为资本运作的专业多元化的设计施工企业。这就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但是企业的变革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基本工作,不断变革企业的组织体系,优化组织体系内的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真正重视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值作用,是利润来源的主要工具,还需要全局上下的共识和制度保障,通过学习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们应该关注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让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周国然

联系我们

  •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29号
  • 电话:021-64399960
  • 传真:021-64399561
  • 网址:http://www.shedri.com/
  • 邮编:200032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GWY

版权所有: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

沪ICP备05007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