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2008-02

21

《小康》见证--离休老干部学习十七大报告有感

数据来源:港湾院
发布时间:2008-02-21
  近月来,连续收听收看十七大开幕、闭幕盛况及认真学习十七大的报告。读后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深受鼓舞。“报告”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有四点:
  一是主题突出,感召人心。“报告”向全党全国人民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奔什么目标。
  二是旗帜鲜明,凝聚人心。“报告”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途径。
  三是成绩巨大,振奋人心。“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个方面的成就”;和“四个不平凡”的五年。
  四是目标明确,鼓舞人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
  “小康”一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它在群众中有极广泛的影响。邓小平将其古为今用。
  198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们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的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是时代赋予十七大的庄严使命。
  奔小康30年,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
  奔小康3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200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达5439元,四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奔小康30年,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地位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
  奔小康30年,我们建立了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并逐步加以完善,不断加快中国法制进程。
  奔小康30年,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全面小康生活。人们不仅仅吃饱,而且吃好。并且开始注重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
  奔小康30年,人们不仅追求经济增长,还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
  奔小康30年,人们不仅开始重视休闲,而且更加注重追求自身的快乐和幸福。
  奔小康30年,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实行了二千六百多年的农业税。此举使得九亿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
  奔小康30年,2006年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今年,国务院对于医疗、住房、低保三大民生相关的举措密集推出。
  奔小康30年,从2007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2008年此一制度建设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
  奔小康30年,从2006年春季,开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地区实行。2007年春季,开学时这项改革在全国推开。农村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
  在此基础上,对于未来,人们也有更多的期待。期待着地区发展的平衡,贫富差距缩小;期待着科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完善;期待着生态环境的好转;腐败现象的根治;期待着全面小康社会加速推进。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以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新的辉煌。
 
  中交三航局科研所王锦益学习十七大报告的心得体会。
 
                       07.11.6

联系我们

  •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829号
  • 电话:021-64399960
  • 传真:021-64399561
  • 网址:http://www.shedri.com/
  • 邮编:200032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GWY

版权所有: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

沪ICP备05007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