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锋同志2004年进入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工作,2007年被任命为工程结构室主任,2008年破格认定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工作以来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在科技工作的锤炼中,已成长为我三航科研院一名不可多得的青年技术骨干。
在思想上,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工作期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
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公司党委的精神;时刻牢记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基于他思想上积极进步,2008年底被正式吸收为预备党员。
工作上吴锋同志不断尝试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途径,努力扎实推进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力求创新,一方面推进在港口工程前沿领域的拓展,一方面注重在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同时在加强在规范编制、软件开发上努力,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物化成果。
在软件编制方面,吴锋同志负责的三航局科研项目“港口工程水平受荷桩计算软件开发”,通过对ANSYS软件的二次开发,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非线性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问题,提升现有的桩基水平力计算效率。该项目通过了交通部科教司的成果鉴定,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解决了目前水运工程桩基结构设计中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推广应用前景良好,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的修订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水平,吴锋同志带领结构室工作人员开发了碳纤维加固高桩码头结构设计软件、大管桩力学性能计算软件和PHC桩力学性能计算软件等。
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方面,吴锋同志为了深入研究与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有关问题,不断深入各预制厂与施工现场,对各类管桩的结构构造以及计算方法、参数选取等仔细研究,深入思考。他负责的项目主要有“大管桩行业标准修订”、“水运工程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编制”、“C2型管桩制桩及管节构造研究”和“大管桩和PHC桩产品整合可行性研究”等研究。吴锋作为大管桩和PHC桩两本规范的编写组成员,负责行业标准中的部分专题研究,带领结构室科研人员在连云港灌南预制厂开展了预应力损失试验、力学性能结构试验和预应力传递长度试验,积累了大量的可靠的试验数据,在近期交通部水运司组织的专题审查会中,他负责的两个专题研究顺利通过审查,与会专家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研究报告内容翔实,工作思路正确、提出了合理可信的研究结论,对提高大管桩设计、制造、施工等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供规程修订时参考、使用。吴锋同志负责的C2型管桩制桩及管节构造研究项目,通过对已发生的C2型桩管节典型通长裂缝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上确定产生裂缝的根本成因,全面总结C2型大管桩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大管桩生产质量。在开展管桩研究的基础上,吴锋同志同时积极参与三航局预制厂新型产品的研发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在浦东分公司新型PHC管桩开发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对端板开孔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改善了管桩张拉过程中端板结构的受力状态,提高整桩的力学性能;在宁波分公司钢混复合桩开发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对钢混桩接头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分析,为预制厂接头结构形式定型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参考依据;在连云港分公司CSC桩开发中,针对特殊的接头结构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改进该桩型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参数。
在港口工程结构研究方面,吴锋同志参与并负责的项目主要有“FRP筋混凝土结构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高桩码头结构检测、评估、维修、加固成套技术开发”、“高桩码头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研究”。“FRP筋混凝土结构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是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之一,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他负责此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开展了FRP筋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理论研究,给出FRP筋结构设计的计算方法,并策划和开展连云港灌南预制厂工程试验和浦东分公司构件二厂工程试验研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试验验证。“高桩码头结构检测、评估、维修、加固成套技术开发”和“高桩码头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研究”两个项目分别是中交集团重大和特大科研项目,吴锋同志主要负责其中部分项目子题的研究。
随着我局的蓬勃发展,科研所的技术服务工作任务量急剧增加,且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领域,包括结构试验、桥梁构件结构试验、碳纤维加固设计等多方面。吴锋同志带领工程结构室成员及时并出色的完成了“新型钢混组合桩——CSC桩结构试验和沉桩分析”、“闵浦二桥承台钢套箱施工过程结构应力分析”、“湄公河大桥承台钢套箱施工过程结构应力分析”、“舟山电厂码头及香港招商局码头碳纤维加固”、“上海东海大桥近海风电场风机基础土建工程承台结构分析”、“NLG码头施工钢平台结构分析”、“崇启大桥引桥承台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各项技术服务任务,为三航局项目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并获得了各项目部的好评。
吴锋同志不但加强科研工作的探索,还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物化成果,参加工作至今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桩基水平承载力、工程计算软件编制、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和临时结构施工过程分析等研究领域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EI检索两篇,分别发表在《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水运工程》、《中国港湾建设》、《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重庆交通大学学报》和《第五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等杂志和学术会议上。
吴锋同志担任工程结构室主任以来,除了自身负责的课题之外,还主要负责结构室其他课题管理和课题申报工作,同时带领结构室成员深入预制厂开展大管桩力学性能试验、预应力传递长度试验和FRP筋混凝土结构性能试验,在实践中提升结构室成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对成员的培养,使每个成员尽快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营造向新知识领域学习的氛围,使每个成员尽快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带领他们一起进步,共同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吴锋同志荣获三航局“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