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
31
对大管桩在我国水运行业应用近二十年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首次采用现场取样的方式系统地开展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首次对我国自主研制的大管桩的耐久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科学的评价。对我国水运行业全面了解国产大管桩性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表明现役大管桩理论使用寿命不小于50年,消除业主单位对大管桩耐久性的疑惑,对促进大管桩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抗冻试验研究可为大管桩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分析了大管桩特殊制作工艺对大管桩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的影响,对大管桩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和质量不断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了大管桩腐蚀计算模型,并开发了“大管桩寿命预测软件”,可用于大管桩耐久性设计,剩余使用寿命预测,为设计单位进行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提供了实用工具。针对大管桩自身结构特点与工程要求,提供了几套科学、经济的耐久性提升方案,并分别给出了耐久性评价,可供业主与设计单位采用。本课题对大管桩的耐久性给出的一系列结论为大管桩行业标准的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有的可以直接纳入规范,对提高行业标准编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大管桩外表面包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技术已经在多项工程中应用,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应用情况良好,有效阻隔了海水中氯离子对桩身混凝土的侵蚀。大管桩耐久性预测技术已在深圳妈湾港区5、6、7号泊位,赤湾港、蛇口港、SCT5、6、7号泊位等工程中应用。本课题对大管桩混凝土进行的抗冻试验直接支持了大管桩首次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山东东营港,使用大管桩2822根。
本成果通过交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成果获得2007年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8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